丁邦平作学术报告:深度剖析跨文化比较课程-教学论研究--兼谈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两大传统
11月26日晚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丁邦平教授莅临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交流指导,并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深度剖析跨文化比较课程-教学论研究——兼谈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两大传统”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联合教育学院院长黄晓主持。
丁邦平教授深刻剖析了国际教育研究的两大传统,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前瞻性见解。他强调,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多元性,我国应秉持“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积极吸收不同文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开展科学教育本土研究,以推动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报告中,丁教授详细阐述了德国-欧陆国家与美国-英语国家在教育研究上的两大传统。德国-欧陆国家注重分科教学,强调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的紧密结合,其哲学基础深植于思辨的哲学传统中,如文化教育学、化育理论等。而美国-英语国家则倾向于综合教学,课程论与学习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备受重视,其教育理念深受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两种传统在科学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特色,也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视角。
此外,丁教授还回顾了我国教育学研究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高师院校教学法学科的两个主要源头——美国的教学法和前苏联的学科教学法,以及它们对我国科学教师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强调,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必须关注本土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确保科学教育改革既符合国际趋势,又符合我国教育实际。
讲座激发了师生学术探讨的热情,在提问环节,丁教授就“化育”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化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在于通过学习伸展个性,形成连贯的整体认知。这一概念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对于理解德国教学论的核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丁邦平教授的学术报告不仅揭示了国际教育研究的多元图景,更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