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9日,“金华市中小学科学英才教育教师发展行动”按学科分成10个班,即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初中科学、初中数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高中数学、高中地理、中小学信息技术,分别在浙江师范大学校内、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柳湖小学)、婺州外国语学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华二中)、金华市第四中学、金华市第五中学(成美校区)、金华市第六中学、金华市新世纪学校同步举行。
一
小学数学会场
陈锋平老师作报告
金师附小党总支副书记陈锋平作了题为《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考力》的报告。陈锋平结合时事和数学题目讲解了极限思维应用于解题的方式,并强调在培养学生极限思维的同时,教师也要培养自身的极限思维。阐述了数学竞赛中建模思维的重要性,讲解了建模思维的理念。并以竖式计算为例解释了在具体数学题中应用建模思维的方式,强调建模思维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计算法则和知识的价值。在数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细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主张从简单问题入手思考复杂问题的解决。陈锋平倡导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整体思想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二
小学科学会场
周丽君老师作报告
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科学教研员周丽君作了题为《知识分类视角下的科学学科实践策略研究》的报告。首先,周丽君介绍了知识传递和知识建构两种知识理论。周丽君指出,知识传递理论长期占据主导,课程内容多为学科知识,以讲授教学传承有标准答案的知识,虽高效却局限于传递已知,学生常停留在记忆层面。知识建构理论则以学科实践为组织方式,视学生对学科知识为未知,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历生成过程,但是时间成本高,需确保活动有效。同时强调在当下时代,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以应对未知。其次,周丽君阐述了学科实践的实践价值与策略。周丽君以天平、弹簧测力计使用等课例,展现做中学优于讲授法的可能,凸显合理设计学科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思维的意义,也指出精品课课题选择要避开热门、考虑拔高与生活关联等要点。最后,周丽君叙述了知识分类及教学的应对策略。周丽君提出,知识可以分为三类,事实性知识侧重记忆“是什么”;方法性知识关乎学科与学习方法,如借天平、显微镜使用课例体现做中学逻辑;价值性知识聚焦学科意义。周丽君认为科学核心素养属方法性和价值性知识领域,教学策略需因知识类型而异。周丽君强调,科学教师应有质疑精神,要反思数据的科学性,肩负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使命。同时指出,传统讲授法在应对考试时拥有不少弊端,要改变知识观、减少重复、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依据判断标准区分真做中学,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成长。
三
初中数学会场
郑瑄老师作报告
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宁波市江北区教研室教研员郑瑄作了题为《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自然之道》的报告。报告刚开始,郑瑄鼓励听众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发现数学背后的美妙,以及数学逻辑、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郑瑄强调,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理解和欣赏世界的方式。她通过日常观察和数学教学方法等具体教学实例,展示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美。郑瑄着重指出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数学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探究精神、审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她以几何为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报告结束后,现场听众与郑瑄围绕经典数学问题的重新解读与应用,以及在不使用传统工具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问题展开了互动。
四
初中科学会场
葛新福老师作报告
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葛新福作了题为《新教育•新课程•新评价:科学命题、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报告。葛新福以测量塑料小颗粒密度的实验为例引入“科学命题、评价与实践”的主题。他指出,在新教育、新课程、新评价、新教材的背景下,我们要改变我们固有的经验型逻辑,根据新评价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试题类型和内容的改变,树立聚焦核心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意识。在教学中要结合问题情境,聚焦核心概念突出核心知识的考察,并且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要设计多样情境,考察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强化综合探究实践,凸显综合特色。最后,葛新福结合多个命题案例,对上述理念进行了讲解。
五
高中物理会场
胡君亮老师作报告
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特级教师、永康二中正高级教师胡君亮作了题为《高中物理实验试题疑难问题的探讨》的报告。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验经验,剖析了浙江省高考实验命题途径:试图把实验室搬进考场,还原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实验素养。他认为,实验可以分为:1.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3.制订计划 4.设计实验5.实验操作6.收集证据7.数据处理8.初步结论9.分析论证10.评估交流等十个步骤。随后,他结合物理实验的实践经验,辨析了实验测量误差和偏差、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区别。最后,现场学员与胡君亮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
六
高中化学会场
何巧红老师作报告
浙江大学化学分析测试平台主任、浙江省化学会竞赛委员会主任何巧红教授作了题为《提升化学科学素养、培养拔尖创新人オ——高中化学竞赛简介》的报告。首先,何巧红介绍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CHO)、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CCHO)、浙江省化学竞赛的发展历程。其次,何巧红介绍了我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40年历程,她指出,我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大体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1984-1994)、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和平稳发展阶段(2011-至今)。直至2024年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化学化工学会和高等学校先后承办全国化学竞赛决赛活动,其中第13、23、34届在浙江杭州举行。最后,何巧红全面深入分析了竞赛的组织运作机制以及辅导竞赛内容的细节,强调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指出正确的时间管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深厚的学科基础是竞赛成功的关键。
七
高中生物会场
黄云光老师作报告
萧山中学校长助理、国际生物奥林匹克金牌教练黄云光《高中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黄云光全面介绍了高中生物竞赛的赛事流程、报名条件以及参赛对象等核心要素,并涉及各大学现行的强基计划、“三位一体”等重要招生政策。其指出,教师务必时刻保持对科学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与深刻理解力,掌握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全面深入地熟悉竞赛规则的细节,持续拓展自身的眼界与格局,精心锤炼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广泛搜集并整合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此外,教师应依据教学实际成效与学生训练反馈,灵活且适时地对教学策略与训练方案进行精准调整与优化完善。随后,黄云光全方位地介绍了高中生物竞赛体系的整体架构,包括内容编排的逻辑脉络、时间节点的精细规划、专业参考书籍的推荐选用、核心知识要点的深度剖析以及实用解题技巧的精妙点拨等。与此同时,黄云光老师还以其丰富的带队经验为依托,深入分析了在高中生物竞赛指导工作中所涉及的诸多影响因素。最后,黄云光老师分享了一系列极具实操性的赛前准备与学生心态调适的宝贵经验。
八
高中数学会场
杨帆老师作报告
杭州高级中学杨帆校长作了题为《智能时代创新人才》的报告。杨帆以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趋势报告 》为切入口,指出中国在应用落地和应用创新上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欠缺从0到1的突破。随后,杨帆结合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下学校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杨帆给出了课堂教学从0到1的方案,即“教师到学生的转移、知识到能力的转移、课内到课外的转移、被动到主动的转移”,并结合利用AI系统分析练习题的可能性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九
高中数学会场
叶根福老师作报告
杭州高级中学教师、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教练叶根福作了题为《数学推理的途径及其培养方式》的报告。叶根福指出,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也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逻辑推理的主要流程为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分析问题的基本结构和内部关系、探索和表达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的表达交流等。逻辑推理主要分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其中,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具体表现为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叶根福进一步强调,合情推理结论不一定正确,而演绎推理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前提下,结论是一定正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叶根福提出,数学推理能力主要通过重视课堂学习、创造问题解决机会、鼓励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培养,并通过典型试题为例展开进一步讲解。
十
高中地理会场
常海东老师作报告
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宁波中学教师常海东作了题为《基于新评价的高中地理教学建议》的报告。常海东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始终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核。教学改革应聚焦于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一体化,强调教学性与评价一致性,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改革重视新评价体系,推动从应试教育向关注学生全面能力发展转变。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效果,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实施教学改革措施以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常海东还强调了地理教学中运用真实题目和案例训练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全国卷与浙江卷在题目设置上的差异,通过具体题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实质和考试要点。常海东认为,高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提倡问题导向和探究式学习,强调地理学习应注重与课程标准及高考趋势的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常海东提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动因,聚焦于教育考试中对能力表现的最新考量,特别关注考试中时间利益表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融入研究性学习,常海东以北京卷试题为例展示了项目化试题的设计与实施。同时,探讨了教师通过命题和考试分析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此外,常海东就高中新课标对教学评价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整体讨论了教育评价方法的改进以及通过精准管理和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能力与成绩的策略。
十一
中小学信息会场
李鸣华老师作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鸣华教授作了题为《中小学技术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路》的报告。报告伊始,李鸣华从教学评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出发,说明了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依标教学。接着,李鸣华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阐明了教学评一体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的原则及理论基础。并对技术学科课程的特点、中小学技术学科课程性质和理念、中小学技术学科核心大概念、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等依次作了介绍。随后,李鸣华就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评能力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她分别解释了教师的“学”的概念、教学模式有哪些、课标的要求如何、如何教、如何评等问题。最后,李鸣华讲解了教学评的技术支持,并利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流程图展示了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并结合优秀案例作进一步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