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2024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普通高中浙派名校长研修”活动在浙江师范大学6幢102报告厅顺利进行。上午的研修活动中,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周华松为在场的名校长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指向教育高质量的学校管理”的精彩专题讲座。下午,校长们围绕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创新这一主题,开展了交流研讨活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周华松作了题为《指向教育高质量的学校管理》的主题报告。周华松指出,在教育领域,政策性与时代性对教育目标具有显著的影响,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升学率,而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周华松讨论了教育考试院的角色、教育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挑战,以及在追求高质量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安全和政治社会期待。强调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政治、战略和民生属性方面,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如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到了教育部门发布的多个重要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系统需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周华松讨论了人工智能和科技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以及教育如何通过改革,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周华松强调了家庭教育、教师个人修养、学校管理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为家长和教师应通过积极正面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学校管理层需尊重并关怀教师,注重其专业成长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倡“有温度的教育”理念,重视师生关系和家校合作,强调教育个性化和注重素质教育,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周华松还提到教育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校长,应成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通过课程改革、教育资源整合和文化引领,推动学校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24届浙派校长代表夏峰平、陈航波、方飞燕、李军杰、李曙锋、许军海分别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成果。夏峰平作题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的报告。夏峰平基于杭州七中的实践,探讨了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创新。他阐述了学校“艺文兼修,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以及从安定学堂到现代七中的历史传承。重点介绍学校的美育探索,包括金牛社团的创立、美术特色班的发展、与名家作品的合作展览等。同时,他提出了七彩德育、七彩党建、七彩文化等特色项目,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这些创新模式,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陈航波作题为《为思维而教,为幸福而育——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的报告。陈航波结合温岭市新河中学的实际情况,分享了学校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中的探索。他强调学校以排球品牌和生涯规划为特色,注重支点一的课程改革,同时落实教学“六认真”。学校历史悠久,荣誉众多,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幸福感创造良好环境。报告展示了学校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创新思路和举措。


方飞燕作题为《多元育才 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萧中思考》的报告。方飞燕谈了萧山中学创立期间不断进行投资以优化校园环境与设施,学校在教育质量、教师培养、科技融入及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面对招生与课程的压力,以及提升高考成绩的挑战等。方飞燕强调,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体育、艺术等领域的培养,并取得显著成就。尽管面临诸多难题,学校仍对未来充满期待,寻求解决之道,展现了一贯的教育理念和对全面发展的坚持。
李军杰作题为《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遇见最好的自己》的报告。李军杰围绕学校育人生态的终极理想展开,强调教育是让“人成为人”,学校应放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风筝,同时不忘教育的幸福目的。他提出“师者先行,生方随之”的师生共生理念,构建良善制度体系与和润文化氛围,并基于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搭建培养机制与阶梯平台。此外,他主张构建学生适合而全面发展的课程与活动体系,指向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并探索AI赋能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成长的有效路径。


李曙锋作题为《求真 创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李曙锋以宁波中学(兴宁中学)为例,探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他介绍了宁波中学的办学历史及兴宁中学的创办背景,分析了当前教育内卷加剧教育焦虑的形势,分享了学校在教育质量提升、初高中整体化管理、活动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以及通过举办读书节、科技节等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报告彰显了学校守正、务实、求真、创新的发展理念。
许军海作题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创新——以浙江省嵊泗中学为例》的报告。他介绍了嵊泗中学通过与杭州师范大学和杭州学军中学的合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同时,嵊泗中学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执行力。许军海提到,学校实施精准教学,注重实干、巧干、苦干,以提升教育质量。通过这些措施,嵊泗中学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海岛教育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