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2025年4月23日中午,浙江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院于正阳楼108教室举办AI+教育读书分享交流会,以书香呼应时代命题。2023级、2024级班主任与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学院副院长朱剑出席读书会并作指导,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教育变革与人文坚守。
本次读书会聚焦《智能教育的风险》《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等“AI+教育”前沿著作。各班级代表从技术伦理、师生关系重塑、教育生态转型等维度表述各自见解。同学们以师范生的敏锐洞察,剖析AI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师生互动环节中,朱剑、张毓婷、谷亚等教师结合教育实践,结合教育实践与阅读方法,强调技术应用需坚守教育本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思维、深度思考,在言语表达中锤炼师范素养。
第一环节 各班分享
2301班
2301班分享图书《智能教育的风险》,从多维探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挑战。
苏延开以工业革命为鉴,指出智能教育兼具个性化学习等机遇与思维弱化等隐患,强调在技术创新中坚守教育本质,平衡发展。戴桢桢关注教育隐私,分析数据透明与隐私保护冲突,提出“知情同意+被遗忘权+多方协同”方案,通过立法、审查、教育等筑牢隐私防线。沈诗田针对数字鸿沟,提出“五助”机制(助教、助育等),借助AI辅助教学、智能调配资源等推动技术普惠,促进教育公平。陶蓉分析“虚拟沉迷”风险,从表现、成因、策略展开,强调教育应聚焦“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强化现实交互等避免技术异化。谢子宜聚焦情感与职业风险,指出智能教育可能引发情感扁平化与教师替代焦虑,呼吁重视教师人性关怀价值,明确技术辅助定位。
五位同学紧扣智能教育前沿议题,从隐私保护、公平性、伦理风险到教育本质再思考,展现了同学们对技术赋能教育的理性思辨,为探索智能时代教育发展新路径提供了鲜活视角。
2302班
2302班分享图书《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研究》,探讨技术与人文的教育平衡。刘婧怡指出AI重构师生互动形式与教学边界,需构建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新关系。秦雨红认为知识权力结构松动,教师应以情感抵御异化,学生借创新超越算法。甄浠梳理师生关系演变,指出现代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教师需转型为引导者。余冠科与张昀佳均强调技术便捷下的教育温度,呼吁知识传授与人文关怀并重。丁乐然从资源、机构、方式等维度分析技术影响,提醒平衡学习自主性利弊。
六位同学紧扣智能教育核心矛盾,从角色转型、情感联结、历史逻辑到生态变革,展现了同学们对“人机共教”时代的深度思辨,为探索AI时代师生关系的重构提供了多维启示。
2401班
2401班分享图书《技术如何改变教学》,探讨技术赋能与教育挑战。
陆昊晟同学围绕技术对教学的双重影响展开交流。他指出,书中强调技术通过“海盗式教学法”(以体验式学习激发兴趣)、网络协同工具(如在线文档、虚拟讨论组)及AI应用(如智能学情分析、个性化评价),重塑课堂互动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但技术滥用可能导致学生独立思考弱化、信息甄别困难,且书中未充分考量技术落地的现实壁垒——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欠发达地区技术普及困境等。陆昊晟呼吁,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联动,在技术创新中兼顾人文关怀与公平性,让技术真正成为赋能教育变革的“脚手架”而非“双刃剑”。
此次分享聚焦技术应用的机遇与挑战,为思考智能时代教学创新提供了务实视角。
2402班
2402班分享图书《人工智能》,探讨技术变革与人类发展。三位同学从技术演进、伦理挑战及个人发展等维度展开交流。
黄炜翔同学阐释AI复兴及深度学习的革命性价值,指出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革新的同时,引**理争议与“AI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呼吁在创新中坚守人文底线。王飞翔同学分析AI对创新创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认为AI替代部分技能的同时,凸显复杂分析、创造力、情感互动等能力的重要性,建议个人突破传统路径,国家优化教育适配技术变革。韩瑜同学探讨“AI时代如何学习”,提出从主动挑战极限、强化实践、关注启发式教育、向机器借鉴、追随兴趣五方面重构学习模式,把握技术浪潮中的成长主动权。
三位同学紧扣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理解技术与人类发展的共生关系提供了多元视角。
2403班
2403班分享图书《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解析AI驱动的教育变革。
朱佳怡同学结合书中理论与实践,探讨AI对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塑。她指出,技术正推动教育从“一刀切”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型,重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逻辑。朱佳怡同时强调技术落地的深层挑战:算法偏见可能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数据隐私需制度保障,而教师角色从“知识灌输者”向“学习体验设计师”的转变,更需配套培训体系支撑。她认为,既要发挥AI在效率与精准度上的优势,也要守住教育“以人育人”的本质,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间寻找平衡点。
此次分享聚焦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理解未来教育形态提供了前沿且务实的视角,引发对“技术赋能”与“教育本真”关系的深层思考。
第二环节 师生交流
在读书分享会师生交流环节,三位老师围绕教育实践与阅读方法展开深入引导:
朱剑老师从阅读价值出发,鼓励学生以读书会为起点,拓宽教育学及跨学科阅读广度。他提出“输入-思考-输出”的阅读逻辑:先通过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厚度,再以批判性思维从多元视角解构内容,最后通过交叉印证实现认知拓展,形成独立见解。
张毓婷老师聚焦教育风险与本质守护,指出教师在学生成绩、心理等多重挑战中,需警惕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她强调,无论技术如何革新,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成长,呼吁同学们在接触新技术时坚守育人初心,以人文关怀为底色赋能教育。
谷亚老师强调阅读的专业性与表达素养,提醒学生先精准把握作者核心观点,避免脱离文本的“无边界批判”。同时,作为师范生,需注重公众表达能力培养,从台风、语言组织等细节提升上台展示素养,为未来教育实践筑牢基础。
三位老师的分享紧扣“教育本质”与“学术思辨”,既回应技术时代的教育挑战,又为学生的阅读与成长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此次读书分享会聚焦“AI+教育”的热点与痛点,通过学生分享、教师引导的双向互动,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活动不仅展现了师生对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深度思辨,更传递出“技术赋能但不替代人文”的核心理念,为探索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路径提供了多元视角,也为后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埋下了思考的种子。未来,学院将持续以读书交流等形式推动学术研讨常态化,助力师生在技术浪潮中把握教育本真,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