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湖南科技大学主办的“2025 年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研讨会”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范海林,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李为,湖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王玲,湘潭市副市长陈若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蒋丽忠出席并致辞,校纪委书记郭时印,校党委副书记谢慧,副校长王进等出席研讨会。
范海林指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国家战略、民族素质和教育综合改革。科学教育要以STEM教育为牵引,以培养体系建设为轴心,协同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构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良好生态。做好科学教育工作要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工作方向,完善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强化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数智化赋能,把握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核心影响通过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为科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教学改革,构建多层次AI课程和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院长黄晓受邀参加研讨会并在主旨报告环节分享了科学教育热点话题“科学本质”的理论与实践。“为什么要科学本质?科学本质是什么?科学本质可否教?如何教?科学本质我们的本土实践怎么样?“黄晓从四个深切的发问入题,并分享了其团队15年来对科学本质的实践探索成果。她强调,从科学本质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中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凸显对科学本质的关注。从学理上梳理了McComas,Osborne,NormanLederman,Sibel Erduran对科学本质内涵的理解,明确科学教育者共通的科学本质基本认识,进一步结合科学教学的例子与实践,阐述科学探究(Project ICAN)、科学史(以单摆、光的本性之争等),历史-探究方法(电流的发现等)、社会性科学议题(非典及一项研究)开展科学本质教学。
针对科学本质的本土实践,黄晓分享了立足浙江科学教育实践,以历史-探究-反思的方法,科学建模,科学论证,多重表征,社会性科学议题等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长期探索与实践。进而,她提出,科学本质的学科教学知识、以世界性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科学本质分析,AI对科学本质教学与评价的影响等是亟待深入研究与实践的。
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代表、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与主旨报告阶段,分别由谢慧、王进主持。